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隋唐帝陵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丰陵

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


  丰陵为唐顺宗李诵(761-806)的陵墓,依山为陵,位于陕西省富平县。
  1956年,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2001年,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一、地理位置与环境
  丰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陵前村金翁山,海拔780-845米。该陵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衔接地带,属乔山山脉南支南侧的突出山体,名为金翁山,又称卧虎山。形如卧虎,头西尾东,陵之所在为“虎头”。陵墓在金翁山之阳,凿山为陵,山西为沟壑,南、东面为山坡地带,山北为沟壑坡地。山体阳面表层为裸露的石灰石,其余三侧为黄色土壤,陵南有东干渠由东向西流过。
  丰陵陵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3.1℃—13.4℃,1月平均气温-0.3—1.3℃,7月平均气温26.1—26.3℃,年平均降水量522.2毫米,多集中在7、8、9三个月,年均日照时间2378.2小时,霜冻期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,长达170多天。
  陵区内植被以落叶灌木林为主,花草以草本植物为主。
  陵区范围内人口较为密集,学校、村庄公布较多。唐代帝陵(丰陵)陵区已成为阶梯状耕地,陵区及周边石灰石蕴藏量丰富。
  二、历史沿革
  唐顺宗李诵为唐代第十位皇帝,805年即皇帝位,第二年因病而死,葬于丰陵。
  据《唐会要·州县改置上:关内道》卷70载:贞元四年(784)升富平为赤县(由京城直辖)以奉陵寝。赤县制度是唐时首先实行于关内道的一项措施,以陵寝的保护和供奉为主要目地,级别高于一般县治。后又升县为州。
  唐哀帝天祐二年(905)将富平县改治鼎州,隶属耀州(时鼎州为二级州)。丰陵在鼎州辖地。
  五代时,末帝贞明元年(915),改鼎州为裕州,隶属崇州。后唐时富平县改属耀州,美原县初属同州,继属耀州。后至晋、后汉、后周诸朝均末改变。
  金皇统二年(1142)撤富平县并入美原县,属耀州辖。
  明、清两代富平县均隶陕西省西安府辖。
  乾隆初年,知县乔履信将富平按县域方位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北5个乡。
  据《富平县志》(1994年本)载:中华民国元年至二十二年(1912—1933)仍沿用清朝乡里制,改清时五个乡为五个区。
  解放初,设立曹村区,辖8个乡。1950年改为第七区,辖8个乡。1953年将西村划归第四区,1956年夏改为曹村区,辖5个乡。1959年与铜川市合并后,改为曹村管理区,属流曲大公社辖。196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,改为曹村公社。
  1984年6月,改公社为乡、镇。1998年5月,改曹村乡为曹村镇,丰陵仍属陵前村辖地。
  三、丰陵基本情况
  (一)基本情况
  丰陵依山为陵,坐北朝南,可分为三个功能区:陵园以及神道为主体建置,陵南为下宫区,陵东南有陪葬墓1座。
  陵园建置和唐定陵略同,陵园为夯筑城垣,平面呈不规则矩形,东西宽250米,南北长600米。四面中部各辟一门,四门外原置有石狮和阙台各1对,城垣四隅建角楼。南神门外设神道,两侧原有石柱、翼马、驼鸟各1对,控马5对、石人10对,现仅剩残石柱1件,其余尽毁。北门外原有石马3对,今已损毁殆尽。四门石狮中、西神门1对石狮尚残存,北神门外仅剩1件。其余尽毁。
  陵南下宫遗址未经钻探调查,情况不详。
  陵园东南有庄宪王皇后陪葬墓,封土早年已平,具体位置待查。
  另外“文革”期间,地宫墓道曾被掘开一段,知其墓道宽2.4米。下深陷露5米。
  (二)现存状况
  陵园地面建筑大部无存,仅西神门和北神门外尚残存有夯土阙台,前者残高6米,后者残高3米。
  陵园东南有座陪葬墓,封土早年已平。
  陵域内四门及神道石刻多毁坏无存。陵域破坏程度为唐陵之最。
  丰陵现存文物:神道石刻仅存石柱1件,另有清代毕沅书“唐顺宗丰陵”石刻一通。西门石狮2件(埋于地下)。北门石狮1件。
  丰陵是晚唐时期山为陵的帝陵,其选地合理,布局严格,虽规模较小,遗存较少,但对于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及晚唐历史,仍具有重要价值。
  四、调查与研究
  1949年以前,王子云,石璋如曾分别调查过丰陵。
  20世纪末,西北大学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合作调查过唐十八陵,其中包括丰陵。
  1958年,1988年分别由省文管会、市文管会做调查。
  记载唐顺宗丰陵的史料有:
  《富平县地名志》、《西安府志》、《陕西省志·文物志》、《历代帝陵》、《旧唐书》卷十四、《宣传向导》1992年第十五期。
  刘庆柱、李毓芳的《陕西唐陵调查报告》涉及到丰陵的现状描述和相关数据,其后的各种著述均依此说。
  1988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唐十八陵石刻图录》中,保留有几张丰陵石刻照片,原物已毁,弥足珍贵。





陕西帝陵档案/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.—西安:三秦出版社,2009.12

您是第 位访客!